
嘿,你看到襄阳东津那条新闻没?
“商业体全面升级”、“改造工程”,听着挺高大上的,对吧?不知道的,还以为是哪个开了十几年的老商场要旧貌换新颜,准备跟上时代潮流了。
但有意思的地儿就在这儿。东津,那可是襄阳的“宇宙中心”,一片热火朝天的新城。这地方的商业体,按理说,连包浆都还没盘出来呢,怎么就火急火燎地要“全面升级”了?
这词儿用得就特别讲究。“升级”。
听着像游戏里打怪爆装备,从“精良”升到“史诗”。但你把这层公文通告的漂亮话给扒了,露出里面的骨头,写的其实是另外两个字——“救命”。
没错,要我说,这哪是升级,这就是一场急诊室里的抢救。病人,就是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,结果却半死不活的“新镇邻里中心”。主刀医生,是政府。手术方案,就是这份“改造工程EPC总承包招标公告”。
你猜怎么着?我看到这新闻,第一反应不是兴奋,不是期待,反倒是长舒了一口气,心里嘀咕了一句:“嘿,总算开窍了。”
这事儿,比一个商业体的翻新,可有意思多了。它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这些年城市建设里一个特别普遍,又特别尴尬的通病。
咱们先倒带,回到几年前。那时候,全国各地的新城开发都跟疯了似的。一张蓝图画出来,唰唰唰,一片片农田就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、高耸的住宅楼,当然,还必须配套一个“高大上”的商业中心。
这些商业中心,在规划图上,那叫一个完美。下沉式广场、玻璃幕墙、流线型设计,名字起得也洋气,不是“XX里”,就是“XX广场”,再不济也得叫个“XX-MALL”。规划者们坐在办公室里,喝着咖啡,对着模型指点江山,心里想的是:我给你们建一个应有尽有的地方,购物、休闲、娱乐、办事,一站式搞定,你们这些未来的居民,得感谢我吧?
逻辑上没毛病,对不对?
可结果呢?你到全国各地的新城里去转转,会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:大批的这种“完美”商业体,都成了“鬼城”。白天看,崭新得像个假布景;晚上看,除了几盏孤零零的路灯,黑得能吓出人一身冷汗。商铺大面积空置,贴着“旺铺招租”的A4纸都晒得发了白。偶尔有几家不信邪开业的,店员比顾客还多,大家面面相觑,空气里全是尴尬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规划者的傲慢”。他们以为,只要把物理空间给你准备好了,生活就能像程序一样自动运行。他们忘了最根本的一件事儿——人。
一个有活力的社区,一个有“烟火气”的地方,它不是设计出来的,它是“长”出来的。
你想想你家小区门口,最让你离不开的是什么?
可能是一家开了十几年、老板总爱多给一勺辣椒的牛肉面馆;可能是一个水果摊,老板娘会帮你挑哪个西瓜最甜;也可能是一个小卖部,你不用说话,老板就知道你要拿那包烟。这些地方,不好看,不高级,甚至有点乱糟糟,但它有人情味儿。它跟你的生活,是嵌在一起的。
这种“烟火气”,是那些穿着西装、打着领带的规划师,用CAD画不出来的。它需要时间,需要无数个“人”的互动,慢慢地,像熬一锅老汤一样,才能熬出那股子味道。
而那些新建的“邻里中心”呢?它们太干净了,太规整了,太“正确”了。它们就像一个没装任何软件的最新款手机,硬件顶级,但你拿在手里,除了打电话发短信,啥也干不了,冰冷得像块砖头。
说回到东津这个项目。从公告里看,它建筑面积两万多平,地下一层,地上五层。当初的设计图,现在还能搜到,也是那种典型的现代风格,方方正正,玻璃加钢构。我估摸着,当初的设想,就是要做东津的“新街口”、“春熙路”。
结果呢?现实给了响亮一巴掌。居民陆陆续续住进去了,但这个“中心”却没“中心”起来。大家宁愿开着车跑远路去老城区消费,也不愿意在家门口这个漂亮盒子里多待一分钟。
为啥?因为它没有提供大家真正需要的东西——一个可以“混”的地方。
现在,这份“改造公告”来了。你仔细看里面的内容,特别有嚼头。
它不光是说“外立面翻新”、“景观绿化提升”这些面子工程。它提到了几个关键点:“亲子互动区”、“老年休憩区”、“邻里交流区”。
你品,你细品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主导者终于从“商业逻辑”里跳出来了,开始回归“社区逻辑”、“服务逻辑”。他们终于意识到,一个邻里中心,它的首要任务不是帮开发商赚钱,而是服务于“人”,是把周围的居民“粘”在一起。
“亲子互动区”,是给那些带娃快被逼疯的年轻父母一个喘口气、遛遛娃的地方。
“老年休憩区”,是给那些退休在家、没事干的老大爷老大妈一个下棋、聊天、晒太阳的据点。
“邻里交流区”,是给那些住在对门却老死不相往来的“新市民”一个打破隔阂、认识一下的机会。
这些东西,不直接产生GDP,甚至还需要政府持续投入去维护。但它们,才是一个社区真正的“灵魂”。没有这些,你商场装修得再豪华,招再多的大牌,都没用。因为你没有“流量”,没有“人气”。而人气,恰恰是商业的根。
这事儿就像养鱼。以前的思路,是花大价钱建一个巨漂亮的玻璃缸,想着把鱼扔进去,它们就该活蹦乱跳了。结果鱼进去就翻白眼。现在的思路是,哎,咱不光要建缸,咱得先在缸里铺沙子、种水草、养硝化细菌,把整个“生态系统”给建立起来。生态好了,你不用请,鱼自己就愿意在这里繁衍生息。
这次改造,就是一次“铺沙子、种水草”的行动。它不再是单纯的“招商引资”,而是“培育人气”。把人吸引来了,让他们在这里待得住、待得舒服,那购物、休闲、办事这些所谓的“功能”,自然就水到渠成了。
所以,我说我看到这新闻,长舒了一口气。这不是襄阳一个地方的胜利,这是一个信号。它标志着我们的城市管理者,在交了无数“鬼城”的学费之后,终于开始从宏大叙事回归到柴米油盐,从关注“建筑”转向关注“人”。
这比建十个地标性建筑,意义都大。
当然,蓝图画得再好,关键还得看执行。
这210天的工期,能不能把“亲子区”做出童趣,而不是敷衍了事地放两个塑料滑梯?能不能把“老年区”做得舒适安全,而不是摆几条冷冰冰的石凳子?最关键的,后期运营谁来做?怎么做?是继续用那种死板的商场管理模式,还是引入更接地气的社区运营团队?
会不会出现保安赶走在广场上跳舞的大妈,或者嫌下棋的老大爷们太吵闹?会不会为了“市容整洁”,把那些能带来烟火气的小生意、小摊贩都拒之门外?
这都是未知数。
一个商业体的“死而复生”,技术上不难,砸钱就行。难的是运营思维的真正转变。难的是在“秩序”和“活力”之间,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。
但无论如何,这是一个好的开始。它承认了过去的失败,并愿意为之买单、修正。这种务实的态度,比任何华丽的口号都更让人感到踏实。
我特别期待210天之后,这个叫“津华里”的地方,不再是规划图上一个冰冷的地块编号,而是一个真正属于东津居民的、吵吵闹闹、热气腾腾的客厅。
到时候,我肯定得去转转。不去买东西,就想去那儿坐坐,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老头儿在下棋,有小孩儿在疯跑,有邻里街坊在笑着打招呼。
那样的场景,可比任何一座金碧辉煌的购物中心,都好看多了。
这事儿你怎么看?你家门口,有没有这么个让人爱不起来的“高大上”商业体?评论区聊聊呗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,配资app排行,查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