赢了,3-1。
比分看着挺干脆,可我这心啊,跟坐了趟过山车似的,现在还没落地。
关掉直播,瘫在沙发上,脑子里全是松岛飒汰那张年轻又带点狠劲儿的脸,和他打出来的那些球。
那球路,哪是比赛,分明是拿手术刀在解剖王楚钦。
这感觉太熟悉了。
一瞬间,记忆就被拽回到输给张本智和那场球。
当时就觉得天塌了一块,不是因为输不起,而是从那场球开始,国乒的“王头头”好像从一个无解的战神,变成了一本可以被研究、被针对的“武功秘籍”。
张本那小子用他标志性的怒吼,踹开了潘多拉的魔盒,让所有人都看见了:哦,原来王楚钦也会烦躁,原来他这条线路可以被压死。
然后,日本人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,前赴后继地扑了上来。
这帮人是真的“轴”,或者说,是把匠人精神用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方。
他们不像我们,推崇天才的灵光一闪。
他们信奉的是数据,是成千上万次的重复,是把对手的每一个习惯、每一个微表情都量化成代码。
你看松岛这场球,他简直就是个执行代码的机器人。
开局就不跟你玩花活儿,战术清清楚楚,就是发长球、搓长球,逼着王楚钦退台跟你打相持。
为啥?
因为他们的研究报告上肯定用红笔标着:王楚钦近台拧拉天下无双,那就让他离台子远远的。
更绝的是,松岛的正手爆冲,好几次不偏不倚,就砸在王楚钦的正手大角。
那个点,是“大头”移动范围的极限,也是他攻防转换最难受的地方。
这球打的,我敢打赌,松岛闭着眼睛都能找到那个坐标。
看得我直冒冷汗。
这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,这是一场“我知道你要干什么,而你不知道我知道”的情报战。
还好,王楚钦之所以是王楚钦,就是因为他骨子里有股子蛮劲儿。
你按剧本演,我就把你的剧本撕了。
在适应了对方的节奏后,他开始用更暴力的旋转、更不讲理的落点,硬生生把局面给拧了回来。
那几板球,你能感觉到屏幕都在震,那是一种被逼到悬崖边上的野性爆发。
可赢球之后呢?
喜悦是短暂的,忧虑才是漫长的。
我总在想一个问题,我们的教练组和后勤团队,在干嘛?
当人家已经把我们的绝对主力研究到这种地步,我们赛前的准备真的充分吗?
我不是说教练不努力,但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,光靠经验和苦练,真的有点像用大刀长矛去对抗别人的精确制导。
人家有庞大的数据分析团队,我们呢?
是不是还停留在教练拿着小本本记笔记的阶段?
最离谱的是,王楚钦,当今乒坛最顶尖的左手将,在人才济济的国家队里,居然找不到一个高质量的左手陪练。
这事儿说出去谁信?
这就等于让泰森天天打沙袋,然后直接上拳台面对一个风格诡异的左撇子拳王。
所有的不适应,所有的临场调整,都得靠他自己一个人在场上用血和汗去摸索。
他听到的那句“每一场都如履薄冰”,哪是谦虚,分明就是他内心最真实的独白。
这条路,是真的难走了。
以前是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,现在是“四面楚歌,八方围剿”。
他站在山顶,看到的不是风景,而是无数举着望远镜和笔记本,随时准备往上爬的对手。
每一个对手,都带着对他的最新研究成果,每一次比赛,都是一次残酷的“期末考”。
他不能犯错,因为他身后是空无一人的悬崖。
我们总说,要把压力分担出去,可看看现在的男乒,能真正站出来替他分担的又有谁?
小将们还在成长,老将们状态起伏。
数来数去,最稳定、最能扛事的,还是他。
这种被推上神坛又必须独自面对全世界的感觉,太孤独了。
有时候,我甚至觉得,赢了这场球,或许不是一件纯粹的好事。
因为松岛又拿到了更多关于王楚钦的一手数据,他会回去和教练团队复盘,下一次,他会带着更精准的“代码”卷土重来。
而我们呢?
除了庆祝胜利,我们能从这场惊险的胜利中学到什么?
或许,真正的危机,从来不是输掉一场比赛,而是在不断的胜利中,渐渐忘记了身后追赶者的脚步声。
希望这一场“解剖式”的胜利,能成为一声警钟吧。
路难走,不怕,就怕不知道路为什么难走。
你说呢?
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,配资app排行,查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